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_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朗读
感谢大家在这个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1.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诗?
2.小学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
3.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及分析
4.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诗是什么
5.课文桂林山水原文是什么?
6.“阳朔山水甲桂林”的上一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诗?
全诗内容如下:南宋·王正功《劝驾诗·其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白话译文:
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萝之带,其中意境,深远丰厚,值得仔细欣赏。文人取功名的志气要胜过军人作战的士气。文场上的较量就像战场一样激烈。就像对着强大敌人的关外虎豹,飞万里的鲲鹏一样。今天你们让我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祝愿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
扩展资料:
1、留下桂林山水诗歌千古绝唱的地方是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这绝唱的作者,叫王正功。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生以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惧得罪权贵,故虽从20余岁便步入官场,为官几十年,也颇有政绩,始终未能青云直上。因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绝唱,跻身文化名人之列。
2、《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整合桂林山水,山与水互相映衬、形成连绵画卷的美景跃然纸上,引起读者无回味与遐想。全文层次清晰,语句协调,多用对偶,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课课文。
参考资料:
小学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课文原文欣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桂林山水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精品教案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和载体。
设计特色:
模拟旅游,还原生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并能通过朗读或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其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风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风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人来到南通,问我们这里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爱国主义教育可从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板书:名山大川)
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你们中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人情境。
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
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
3、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山水
总—分——总
五、讲读课文。
讲读课文第二小节。
1、观察图画。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怎么美?
2、教学“观赏”。刚才我们愉快地观看,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的“赏”就是“欣赏”。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而“观赏”一定要“看”,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了看的意思?(观)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3、自学。
4、指导。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
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5、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
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
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句子?例句
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指点: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
漓江的水清清的。
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
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例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指点:漓江三个特点,都在感叹句后面补充说明了。补充说明都是用“得”。指名读。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齐读。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6、理解“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启发想象: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
我们眯着眼,看着这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看哪些同学仿佛真的到了漓江。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人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
(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7、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
8、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引导看图)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9、老师、学生轮读这三句话,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10、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11、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12、指点烘托的手法。
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突出了哪一个字?(“甲”)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提示层次:先说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再说漓江的水怎么美,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齐读第一、二两小节。
六、语言训练。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七、学生自学第三小节。
桂林的山怎么美呢?同学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
(要求边读边做下列符号:表示疑问的——,分层次Il,重要词语……,好词佳句~)
(指名一学生在抄好这一段课文的黑板上做记号)
作业:布置学生找排比句。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静
水 清 得
绿
第二课时
1、提示疑问,释疑。
(这一小节,生词语较多,需集中解决,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2、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①),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2)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②),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3)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③),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形象万千”)“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5)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一座座分开排列,又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各不相连)一座座的山高高的各不相连,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
(7)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
(8)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图⑤),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3、再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准备讲书,也可同座商量。
4、学生讲书。
讲书要点
(1)桂林的山用排比句写出,有三个特点:奇、秀、险。
(2)先说桂林的山“奇”,课文中用一串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桂林山的奇特。
(3)再说桂林山的“秀”“险”,(指名上来指着图讲)分别说明“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4)最后,指出课文上用“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指名讲后,启发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5、齐读课文第三小节。
6、欣赏最后一小节。
描述:我们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出了我们游览的感受,写得很美,让我们来欣赏阅读。说这一小节文字,哪儿写得好。
学生自学,学习鉴赏。讨论。
欣赏要点
(1)从山——水;从水——山,相互映衬;
(2)从空中——山间——江上,写得很有层次;
(3)从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船,由静——动。而且写了色彩,更觉桂林山水的美。
(4)把桂林山水比成“连绵不断的画卷”,更觉桂林山水美不胜收。
(5)最后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束全文,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并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余味。
指名读,齐读。
7、朗读全文。
8、总结性训练。(凭借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1)桂林山水如此秀丽,当我们游览结束的时候,如果我们登上桂林市郊的叠彩山,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时你想说什么?
(2)桂林的山水,就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你由此又想到什么?
(3)“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河山、山河、山川、江山)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并引导多种组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大好——河山 秀丽
锦绣 山河——锦绣
江山——如画
秀丽——山川 多娇
(4)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吗?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例句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如画。
江山如此多娇,叫我怎能不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及分析
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最后整合桂林山水,山与水互相映衬、形成连绵画卷的美景跃然纸上,引起读者无回味与遐想。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小学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天空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小学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赏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它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同时,此文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层次清晰,语句协调。主要表现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上所显示出来的语言的外在美,出现了不少排迭和对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开头写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然后用“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的漓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转入正题。接着,第三段的开头也以同样的结构写着,“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然后又用“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的“桂林山水”的别一个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且用了多个比喻加以歌颂。第二、三两个句段之间的结构也与之类似。文章末尾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于此,山与水,水与山形成了回环;并在这回环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点缀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课文的结尾写着:“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不但与作品首段“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遥相呼应,还有画龙点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与外在美的对立一面便是内情美、意境美。作者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个“甲”字,展开想象,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绘形绘色地将人们引入了桂林山水的胜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陪衬,突出了人们“从没看见过”的这样奇异的水,即漓江的水。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从比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来作具体的说明。写水绿,绿得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写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写山秀,秀得“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作者是“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的。即使漓江的水静得出奇、清得见底,作者还是能够在船桨“激起”的微波上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静态之中,就有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像是让你感到“走进”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乘着”、“激起”、“感觉”、“走进”,便成了全文的主线
桂林山水甲天下全诗是什么
#四年级# 导语《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作者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色彩:云雾——白,树——绿,花——红。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般赏心悦目。
动态美。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轻上船,徐挥桨,方得要旨。于是,通过“船桨激起的微波”与岸、与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徐挥桨、缓行船、细观察、多咀嚼,终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袭水路观赏如手捧硕大无朋的画卷而徐徐打开,细细品味,忽觉自己也成画中一物——“人在画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这景、这情、这意,实在是美妙无比。也只有这温和的动与秀美的静相结合,才会产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学效果来。
作为四年级的讲读课文,在完成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而实实在在地从学生心底激发起最真切、最朴素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可以先列举我国一些的自然风景区,然后引出:广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风景区。还可以事先我一部介绍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节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艳羡与向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随着课文,跟着作者的笔,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二、阅读理解 加深认识
1、理解对比。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的水对比,更显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更显出它的妩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现桂林山那独树一帜的奇、秀、险之独特风韵与气度。
2、理解比喻。这也是本文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本文表现桂林山水的妩媚秀丽、风姿绰约多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全文共有四个比喻句,七个比喻,教学中应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弄明白这个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诉读者什么。如第一个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可提问“这一句主要写水绿,那么后半句要告诉我们什么?”以此让学生知道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漓江水既绿又洁,而且色泽又是那么的光亮。其次让学生明白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如上句是把漓江水比作翡翠。还有的比喻句中有几个比喻,把一物比作几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一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笋。最后理解这样比喻的好处,这也是教学训练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先逐句理解,到总结时加以归纳总结:⑴能把句子意思写具体、写生动;⑵能使人产生联想,如形状、光泽等;⑶能产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让学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头叙述分析,反复诵读,切身体会比喻的作用;再让学生按此学法把三个步骤捏作一团,分小小组进行口头分析叙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对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赏能力。
3、理解动静结合。山水为静态,就连水的流动都趋于静止不动。“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互为衬托,互为映照,是二个静物的结合,却呈动的趋势。挥桨荡舟漓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中间的“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中应抓住一个“才”字,理解到这突出了水静的特点,以动衬静,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文末“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中既有人的动——“走进了……画卷”、“人在画中游”的动感,更要理解到人走进“画卷”后,随着游程的推进,这一“画卷”也渐次展开呈现,因而这“连绵不断”也就获得了动的属性而表现为动态。至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物皆为画中景物,而此画又是动态的,随着观察点的转移而不断变幻着的自然景观,动与静达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统一。惟自然才有如此伟大力量!
三、立体参与 尝试游览
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时兴趣已得到激发,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又已获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认识,但还显得比较支离破碎。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一条整体捏合、整体参与、尝试“游览”的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总结课文阶段,可以放录音(我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随作者去漓江“游览”一番。“游毕”进行交流。我们的这一番“游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巨大无比,孩子们的感受更是无与伦比,必欲吐之而后快,将来必欲一游而却愿。至此,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课文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运用这样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静态美,使读者更加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壮美景色。
三、对比美
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都比较熟悉,甚至有的曾经游览过西湖、大海,作者用“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漓江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课文结尾处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照应了开头,使文章内容更加融为一体,又仿佛把读者带入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阅读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要吧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二、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文桂林山水原文是什么?
全诗如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此句出自南宋一个叫王正功的官员之手。
译文: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萝之带,其中意境,深远丰厚,值得仔细欣赏。文人取功名的志气要胜过军人作战的士气。文场上的较量就像战场一样激烈。就像对着强大敌人的关外虎豹,飞万里的鲲鹏一样。今天你们让我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祝愿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
扩展资料:
近现代文人作品中,屡屡出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可这一诗句到底出自哪里,原作者是谁,曾长期困扰过不少研究者。
有人发现,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时任广南制置使兼静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楼记》一文中,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清光绪八年(1882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写了一首《遍游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为“山水”。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源于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一音之转,也有人说它来自金武祥的诗句。直到有一天,一块石碑的出现,才终止了这场争论。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时,一块自明清以来就没有被人发现的摩崖石刻。碑上的两首诗中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作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的鄞县人王正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近八百年的名句,终于重见天日。王正功的这句诗,要比李曾伯的早出约50年。
参考资料: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上一句是?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课文桂林山水原文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教案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他们感兴趣的多方面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之美,以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先是观赏了桂林的山,然后观赏了桂林的水。
师:(板书写作顺序)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桂林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
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
生:我想知道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桂林水的这一部分,看看桂林的水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描写课文最后的这一部分,并把它背下来。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后给予必要的提示。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老师小黑板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读一读。)大家可以从这里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好,开始学习。
(这里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学习了描写桂林山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徜徉在这样的山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桂林山水之美在天下排名第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为祖国有这样优美的景物而骄傲。
师:是呀!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漓江水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那我们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漓江水之中。请你开始吧。(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桂林山水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桂林水非常的静,也非常的清、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段。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漓江水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漓江水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练读)(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教者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生:我接着介绍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写得也很美。(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一段。(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桂林的山水。(看图)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齐读)(在基础性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我读完后,也总结了桂林山水太美了,身在其中就如走进了“连绵不断的花卷”。
生:所以作者才会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是说,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好像在画中游玩,老师,我说的对吗?
师:说的非常好,大家想不想乘船的漓江中游玩啊?好,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吧。(师生起读)
生:我还想说桂林山水之美能名列天下第一,是因为桂林的山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山有着奇、秀、险的特点,水有着静、清、绿的特点,这都是与众不同的。
师:说的非常好,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上一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出自吴迈的《桂林山水》,原文节选如下: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
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
扩展资料
桂林的风景名胜:
1、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广西区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2、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3、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百度百科-桂林山水
百度百科-桂林
好了,今天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